您好!欢迎来到苏豪弘业股份官方网站!
ENGLISH| 弘业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文化 - 员工之家

浅谈南京市基础教育现状及思路建议

发布时间:2016/8/23 11:01:04 总经办 侯梦宇


随着南京城市空间格局、功能进一步优化提升,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南京市基础教育规划建设逐步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南京“三都市、三名城”建设;同年,南京还召开了“全市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1+3文件;此外,南京区划调整、撤县设区、江北新区建设等新的发展变化,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 “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更加优质的发展、更加高效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要求。

近年来,教育设施规划建设总体呈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趋势,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学有所教”,而上升到更加注重质量的“学有优教”阶段。全市基础教育发展与规划建设已进入了需要全面提升品质、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1、 基础教育现状

资源总量尚可,老城用地仍较紧张。


据统计,全市基础教育用地总量基本满足现状人口需求,现状学校平均生均用地总体上达到南京标准要求。同时由于历史及发展阶段的影响,特别是老城区现状学校生均用地普遍偏低;新区因生源不足,教育资源空置,导致生均用地相对较高。总体而言,南京的生均用地指标和班级人数标准均达不到省现代化办学标准的要求。

资源配置不优,各层面存在服务盲区。

根据学校居住用地覆盖率(服务半径)分析全市现状幼儿园对居住用地覆盖率仅为32%,小学仅为38%,中学仅为57%。总体看来,学校居住用地覆盖率较低。

从现状学校居住用地覆盖情况看,全市层面中小学、幼儿园服务范围局部存在盲区,主要集中在江宁、浦口、六合、栖霞区。即使在覆盖率较好的老城周边地区也存在现状学校分布不均,服务半径覆盖有盲区,以鼓楼区为例,在中小学服务半径上均存在服务盲区。

优质资源不均,“学有优教”矛盾突出。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资料,将“省优质幼儿园、现代化小学、示范初中、三星级以上高中”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统计的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比例较高,全市共有现代化小学291所,现代化小学占全市小学比例为74.81%,示范初中和三星级以上高中110所。其中示范初中57所,占全市37%;三星级以上高中53所,占全市91.38%;但实际上多数学校与百姓心目中以中考、高考升学率为导向的“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却又直观上导致了“择校热”“高价学区房”的年年升温与节节攀升。

学校配建不快,同步建设亟需落实。根据《南京市市区中小学幼儿园用地规划和保护规定》要求,新建小区和老城出新,要按规定配建中小学、幼儿园,做到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然而,由于开发主体利益驱动以及各部门管理衔接上存在漏洞,导致部分规划已配建学校建设严重滞后,也是导致学校实际配建不足,存在服务盲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2、思路建议

不同发展地区的规划布局策略

规划根据现状,对城市化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规划方法,采用不同的配建标准进行规划布局,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在较老城区,规划以整合空间资源,优化服务半径为主,同时提升办学条件,重点加强中、小学用地规划。在较新地区,规划则以完善配套,优化空间布局为主,保障预留教育用地,引入优质资源;其中,对于农村新社区,规划以落实学前教育配建为主,规模较大一级新社区配建一所幼儿园,其他新社区则通过办学点的形式落实学前教育。

不同发展状况下的优化发展策略

全市11个区,可根据不同的现状和不用的发展阶段,有侧重地调整教育用地。

对于具有重大发展机遇的新区建设区,可依据人口变化全面核对配建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如浦口区、六合区。

对于局部优化区划地区鼓楼区、秦淮区,可根据总规调整方案,重点对局部配建不足地区和两区相接地区进行优化调整;然而大规模调整区划地区高淳区、溧水区,可根据总规的建设用地调整方案,全面调整教育用地布局。

对于规划相对稳定的玄武区、雨花台区、建邺区、栖霞区,应重点对服务盲区和配建不足地区进行优化调整。

不同资源条件下的弹性控制策略

对全市不同的资源条件地区采取相对应的规划控制措施,进行合理适度匹配。

在老城区内,首先利用可改造用地,新建学校,弥补配建不足和服务盲区;其次充分利用区划调整带来的相关教育资源整合和用地调整规模不断扩大后剩余的资源,弥补空缺,完善布局;同时对于学校扩地应充分考虑周边用地现状,强调可操作性,并尽量结合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不占用现状多层住宅用地;此外还应加强老城区周边地区学校配建,加大配建规模,弥补老城区学校用地不足和分布不均等问题。

在建成区,考虑到建成区部分学校用地(主要位于老城区、河西)紧张的现实因素,因此,规划不能绝对追求生均用地达标,而是建议通过积极鼓励土地利用集约化、复合利用地下空间等方式,努力增加现有学校的建筑容量,以满足教学需要。    

新建地区作为未来城市居住人口的重要承载地,通过配建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学校来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在规划布局上优先保证基础教育用地规模;在建设上要合理高标准配置;在办学质量上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制度,提高新建学校“优质化”的成功率,缩短周期。           

国有企业在面对基础教育现状的种种矛盾和盲区中,必须履行其社会职能,在企业集团化的过程中推行名校集团化办学。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改变了公办学校单一的办学体制,打破了多年来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的格局,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为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增添了助力。名校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担负起历史和社会的责任,办学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调动,利用名校品牌的无形资源、先进的管理方式、优良的师资队伍以及必要的学校资金,投入办学,不断扩大优质的教育资源。

名校集团化办学,还引入市场经济的理念,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逐步建立起了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缩短了新校的发展周期,成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张,满足了市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方面通过城市规划建设,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用地条件,实现学校优质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匹配,并建立优质资源的均衡化发展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通过全区平衡、区内协调等一系列统筹协调措施保障教育健康发展,满足新型城镇化条件下人民群众公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